凉山彝族服饰美如画

admin 传统服饰 民风民俗评论60阅读模式
彝族的民族服饰作为一种大凉山的文化符号,一直是凉山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载体。凉山民族服饰在弘扬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前提下,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彝族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审美意识在不断增强,也在不断地吸收汉族及其它民族的文化,渗入彝族服饰文化内涵延伸时代的因素。
  如今的彝族服饰穿着效果更加美观、大方、优雅、实用,具有强烈的东方艺术风格。
特产,顾名思义一定得是特有或者有特色的东西,有历史积淀,有文化底蕴,无论是吃的、玩的、用的、看的都自有一份特别。
凉山地大物博,勤劳的凉山人民把大自然的馈赠变成致富的土特产品,苦荞、酸菜、山珍、石榴、丝毛鸡、黑山羊、罗菲鱼、洋芋坨坨……田里长的、树上结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无一不特色;凉山文化底蕴深厚,聪慧的凉山人民把文化赋予特产之中,彝族漆器、银器、特色服饰……男女老少用一双巧手绘就凉山的历史绵长。
一分特色,一份特别,特产皆为历史,特产皆有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凉山的特产故事,去感受和体会这份凉山特产的魅力。
色彩美丽的彝族服饰传说
据了解,1985年,我国在国际芭蕾舞比赛服饰设计中获奖之作,就是吸收了凉山彝族妇女百褶裙样式特点的直筒喇叭百褶裙,为我国夺得了国际比赛中的第一个服装奖。彝族服饰的造型多样性,势必又会形成一个新的民族文化环境和穿着文化。
彝族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一种符号载体,它的内涵是丰富的,功能是多方面的。虽然其自身没有太多的历史文字记载这种“彩色”传说,但其服饰本身也可以说是形象的史书,它的形制与图案记述着彝族古老的神话、传说和史实。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北方城里的皇帝将自己的一位公主嫁给了居住在南方山中的猴子,十几年过后,皇帝思念女儿,派大臣去接女儿回京城。公主因长期与猴子一起居住于山中,没有衣服穿,如何能见皇帝?于是大臣就把所带的油纸伞给公主,公主抽去伞把,将油纸套在腰间刚好合身,就像一条百褶裙。之后,大臣又到池塘里摘来一个大荷叶给公主顶在头上即为荷叶帽。据说,公主和她的丈夫就是彝族的祖先,百褶裙和荷叶帽就这样流传了下来。也是为何现在彝族妇女喜欢穿百褶裙,戴荷叶帽的原因。
顺着彝族有关服饰的传说,有时我们还可找到其民族迁徙的历史陈迹,凉山彝族男子喜围头巾,襄成尖状斜插额前,不分地域,只有偏左偏右之分。这是因为传说凉山彝族先祖从云南、贵州迁往凉山时,曲涅家支从左边渡金沙江,古侯家支从右边渡金沙江,故凡曲涅家支的后裔英雄结偏左,古侯家支的后裔英雄结偏右。透过凉山彝族发式的传说,我们似乎找寻到了其家族历史迁徙的足迹。
多姿多彩的彝族服饰造型
由于彝族居住地域广阔,形成了其文化自身的地域性差异和众多的支系,彝族服饰的造型和款式上也充分显示了这一特征,彝族服饰的款式不下百种,其中凉山型的彝族服饰最具代表性,基本保持了独立完整的传统服饰文化体系。
凉山型服饰流行于四川、云南的大小凉山及毗邻的金沙江地区。男女上衣均为右衽大襟衣,凉山地区彝族男子还保留着古代遗风。川、滇大小凉山彝族男子喜爱用青布或蓝布包裹头部,并在前额处扎出一长锥形结,以表示英勇威武的气概。
据考古发现,云南晋宁石寨山西汉时代滇王墓出土的贮贝器上就发现此种头饰打扮的人物造型。另外,身上斜挎用细牛筋编织而成的佩带(古时用于挂系战刀)称之为“英雄带”;有的左耳戴蜜蜡彩珠和银耳圈等饰物,下装为长裤,但因地域不同而有大、中、小裤脚之分。未婚姑娘戴各式头帕,育后妇女戴帽,或缠头帕,皆为黑色;妇女双耳皆佩金、银、珊瑚、玉贝等耳饰,垂颈部戴银领牌;下着用多层色布环绕拼接而成的百褶裙,往往长可曳地,上半部适体,下半部多褶,既突出女子体型,还能增添几分婀娜姿态。
大小凉山山势险峻,气候寒冷,当地彝族群众故用毛毯护身,俗称“擦尔瓦”。擦尔瓦是用羊毛织成的披衫,有白、灰、青等色,上部用羊毛绳缩口,下部缀有长达0.33米左右的旒须。制作一条擦尔瓦,往往要用几个月时间,彝族人的擦尔瓦一年到头不离身,白天御风寒,夜晚当被盖,堪称凉山彝家服饰象征。传统的衣料以毛、麻为主,喜用黑、红、黄色相配搭。常以挑、绣、镶、染等多种工艺技法制成头镰、羊角、涡形等传统图案。
风格各异的彝族男女服装特点
彝族服饰中,男女服饰又有所不同。凉山彝族妇女一般上身穿镶边或绣花的大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头、耳环,领口别有银排花。除小凉山和云南的彝族穿裙子外,其他地区的彝族妇女都穿长裤,许多支系的女子长裤脚上还绣有彝族服饰精致的花边,已婚妇女的衣襟袖口、领口也都绣有精美多彩的花边,尤其是围腰上的刺绣更是光彩夺目。
男子多蓄发于头顶,彝族称“字尔”或“字木”。这是一种古老的传统装束。男孩在四五岁时,头前顶留一块方形的头发,成年后将其挽成一个发髻。人们视其为天神的代表,认为它能主宰吉凶祸福,所以神圣不可侵犯,任何人不能触摸、戏弄。因此汉语称其为“天菩萨”。头上缠着青蓝色棉布或丝织头帕,头帕的头端多成一尖锥状,偏鉴于额前左方,彝语称为“兹提”汉语名“英雄结”。青年人多将英雄结扎得细长而挺拔,以示勇武,而老年人往往是粗似螺髻,以表老成。彝族男子以无须为美,从年轻时起就常将胡须拔去。男婴左耳穿孔,稍长即戴耳环。
彝族女童蓄发以后梳单辫垂直于脑后。八九岁时,将单辫盘于头顶四周,辫尾缀以红色棉线,辫上有时扣以弓形小木梳为饰。出嫁时则分流双辫、交叉盘压在头帕上。如尚未出嫁而已达成年期者,亦可择日分梳双辫。至乍地区青年戴红里青面双层绣花头帕,依诺地区是一二米蓝布折成数层顶于头上。所地地区是一长条青布,花线扎边,折戴头上。
文章源自艺术荟萃——中华传统文化-https://buddhayishu.com/2718.html

宣扬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明理念,爱国爱民热爱和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树立正知正见!

weinxin
我的微信
我的微信
微信扫一扫
admin
  • 本文由 发表于 10 5 月, 2022 16:43:4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buddhayishu.com/271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