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篇郭德纲对于京剧和相声门槛的论证,感觉说的很有见地,不禁令人联想到现在那些满天飞的“大师们”,被世人捧的很高时,飘飘然,其实不知道自己根本不在行。
郭德纲说:“京剧的门槛很高,你要爬一个高高的梯子才能入门,所以不会唱的人知道自己不会;可是这个相声的梯子在嘴里面,很多人一抬脚跨进来就开说了。但是他不知道那里面还有很高很高的梯子要爬,他不知道自己不会”。
事实上很多行业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子的,门槛在门里面,人们不知道自己不会。
犹如唱一首能够流行的歌,就被称为“歌星”,被捧为歌唱家;有一件书画作品获奖,就被推崇为书画大师;能演奏几件传统乐器,就被称为国乐大师;能背诵、解释《论语》里面几篇文章,就被吹嘘为国学大师。
当今,“大师”、“专家”成为人们所诟病的话题,并逐渐成为“骗子”的代名词。因此,当有人称你为“大师”的时候千万不要得意,也许正在说你是……
在“大师”的洪流中,最具代表性的除“王林大师”外,还有一位曾家喻户晓、红极一时的“国学大师”——于丹。
于丹曾凭借古为今用的新解说方法讲解《论语》,爆红于百家讲坛,让国学走进千家万户,一度红遍大江南北。所到之处纷纷远接高迎,频频出没于各大有线电视台,受到热烈追捧,不亚于当红明星。
正如国学所说,事物发展往往盛极而衰、物极必反。
也就在那一夕之间,于丹被北师大免去职务,一蹶不振,风光不再,负面消息屡见报端。于丹从神坛跌落凡间,逐渐消失在了公众视野。
有人总结她言行不一、违背国学,“不作就不会死”。
于丹的陨落为世人“作”出了三点教训,应引以为戒。
1.做人要低调,不要动不动就以“大师”自居。
国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是一般人能够HOLD得住的。
当年才高八斗的季羡林都婉拒“国学大师”称号,而谦虚自称“国学小师”。何况于丹?国学大师这个词绝对不能乱用,驾驭不了盛名,必被盛名所累。
2.做人要稳重,不要“言行相悖、表里不一”。
老祖宗在国学里早就告诫世人,听其言、观其行,才能真正认识一个人。
于丹爆红之后,不仅有点膨胀,还有点狂妄。至今还能在网上搜到于丹出访伦敦、东京,对工作人员乃至身边服务人员毫无尊重、蛮横无理,摆架子、耍大牌,尽失学者风范,甚至不如乡野村妇等负面消息。
3.做人要实在,不要做事浮夸、虚有其表不务实际。
更有甚者,于丹为了挣钱,从而迎合大众口味,在《论语》中加入了许多个人观点,硬是把深奥的国学讲成带有心灵鸡感觉的“正确的废话”。
于丹跌落神坛了,其根本是忘记了推广国学才是她的使命。本已具备成为一代国学大师的基础了,此时更应一门深入、继续根植、不懈钻研《论语》,借着国学将兴的东风,将国学推到一个更受世人瞩目的新高度,那么其自身定然也会受到追捧。
问题就在于,在被光环笼罩之下,于丹已经认不清自己是谁了,她真的把自己当成“大师”了。
于是开始妄自尊大,被名利地位所捆缚,眼睛里都是贪婪的欲望,早已将振兴国学抛诸于脑后。
一个迷失自己的人,怎么能够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晨钟暮鼓警醒世间名利客,佛号经声唤回苦海迷路人。
国学界,“于丹”之流横行, 在佛教界也同样充斥着“于丹”之流的假圣者,假活佛,假法师。
很多所谓“高僧大德”只要剃个光头、披上袈裟就以为自己入门了,他们的各种偏知邪见如汗牛充栋,见诸各种翻印的典籍里面,乃至令经教基础浅薄的行人很易上当受骗。
全国各地的寺庙道场也存在着佛教名山被承包、被上市,假冒僧尼,借佛敛财,非宗教活动场所开展宗教活动等诸多乱象。
佛教现在看似繁荣,寺院都得到了恢复,富丽堂皇的,占地数百亩、上千亩的寺庙也有,佛像很高大、很庄严。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商业化的东西也趁虚而入,全国各地的寺庙道场、佛教名山被承包、被上市,假冒僧尼,借佛敛财,非宗教活动场所开展宗教活动等诸多乱象。
再有利用网络各种平台宣讲佛法,但是很多人讲的实际上是错误的。基本上心灵鸡汤比较多,更别说网上所谓给人们讲佛法的一些内容,传播的也根本不是完整的、系统的佛法。
密勒日巴尊者对弟子热琼巴也说:“当今,智者不会受到恭敬,愚者却备受拥戴;了义的佛法不受重视,不了义的法门被推崇备至。所以,你应努力追随真正的善知识,去寻求了义的法要。”
纵览当今时势,有些人表面上挂着堪布、活佛的名号,实则并不懂佛法真谛,只知追求世间种种享受,悲悯众生者寥若晨星。
一些徒有虚名的“高僧大德”,动辄以各种借口欺骗众生,堂而皇之地聚敛钱财,而许多人竟也不加观察就开始争相供养,甚至到处吹嘘他们的“功德”……
我们要知道,佛教的发展不仅仅是佛殿佛像的塑造,更需要内在精神的传承。
居此末法时期,世人无论学佛没学佛,都当依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所说法《浅释邪恶见和错误知见》去鉴别、认清真假圣德的身份,不要被“大师”的表象所蒙蔽。
一旦发现假师邪僧就要断然将其拉下神坛、揭开他虚假的名头、撕下他们的行骗的外衣将其曝光。
撰稿:在路上
编辑:佛前灯文章源自艺术荟萃——中华传统文化-https://buddhayishu.com/5155.html
文章来源:佛教新视野文章源自艺术荟萃——中华传统文化-https://buddhayishu.com/5155.html
文章源自艺术荟萃——中华传统文化-https://buddhayishu.com/5155.html
宣扬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明理念,爱国爱民热爱和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树立正知正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