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著名青铜器

admin 古玩器物评论59阅读模式

西周时期的青铜礼乐器,数量众多,尤其是大量的有铭铜器为研究当时的历史和社会状况,提供了极为难得的第一手文字资料,对于西周铜器断代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兹择其意义重大者,如利簋(guǐ)、何尊、克盉、史墙盘、豳(bīn)公盨(xǔ)、(胡)钟、师臼(jiù)簋(guǐ)、逑(qiú)盘等,介绍如下:

一、利簋(guǐ)文章源自艺术荟萃——中华传统文化-https://buddhayishu.com/11858.html

利簋(guǐ),又名“武王征商簋(guǐ)”、“周代天灭簋(guǐ)”或“檀公簋(guǐ)”,西周早期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青铜器窖藏,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章源自艺术荟萃——中华传统文化-https://buddhayishu.com/11858.html

利簋(guǐ)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器内底有铭文4行 32 字。铭曰:“(武王)征商,惟甲子朝,岁当,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管师,赐有事利贝,用作檀公宝尊彝。”文章源自艺术荟萃——中华传统文化-https://buddhayishu.com/11858.html

铭文所记“征商,惟甲子朝”所记征商日辰与《尚书·牧誓》、《逸周书·世俘》一致,可知诸书所记均为西周时期的信史。          作器者名“利”,他随武王参加战争,胜利后受到奖赏,铸造这件铜器以记功并用来祭奠祖先。利簋(guǐ)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文章源自艺术荟萃——中华传统文化-https://buddhayishu.com/11858.html

利簋(guǐ)采用上圆下方的形制,是西周初期铜簋(guǐ)的典型造型,同时也是中国古人对天圆地方这种古老观念的体现。文章源自艺术荟萃——中华传统文化-https://buddhayishu.com/11858.html

二、何尊文章源自艺术荟萃——中华传统文化-https://buddhayishu.com/11858.html

何尊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国家一级文物,是中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贾村镇(今宝鸡市陈仓区),收藏于中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文章源自艺术荟萃——中华传统文化-https://buddhayishu.com/11858.html

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铭文,其中“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其中提到周武王在世时决定建东都于洛邑,即“宅兹中国”,与《尚书》中的《洛诰》、《召诰》等文献记载可相互证,起到了证实补史的作用,为西周历史的研究和青铜器的断代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铭文中“宅兹中国”,是目前所知“中国”一词的最早出现。文章源自艺术荟萃——中华传统文化-https://buddhayishu.com/11858.html

何尊铭文记述了周成王营建成周、举行祭祀、赏赐臣子的一系列活动。尊高38.8厘米,口径28.8厘米,重14.6公斤。文章源自艺术荟萃——中华传统文化-https://buddhayishu.com/11858.html

该是学者所公认的成王五年的标准器。给我们提供了一条重要的史料,即西周初年成王确实迁都于成周,解决了两千年来一个历史疑问。文章源自艺术荟萃——中华传统文化-https://buddhayishu.com/11858.html

三、克盉(hé)

克盉(hé),又称太保盉(hé),是西周初期青铜器。1986年出土于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遗址1193号大墓。属北京市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馆藏文物,现藏于北京市首都博物馆。

盖与器口内壁各铸有相同阴文铭文各43字。铭文记载了西周初年周成王册封燕侯,以及授民授疆土的史实。这涉及到周初册封和燕国的世系,涉及到西周初册封和燕国的世系,是研究西周时期燕国历史的重要信息来源。        盖顶有半环形钮,并有链环将盖与鋬(pàn)连接。盖缘和器颈均装饰长尾鸟纹。盉(hé)铭所记乃成王命召公元子克就封之事,印证了有关文献的记载, 是西周初期“封邦建国”的金文资料。

四、史墙盘

史墙盘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因墙在周朝做史官又被称作“史墙盘”,1976年出土于陕西扶风(今宝鸡市扶风县),藏于陕西扶风周原文物管理所。

墙盘型巨大,器内有铭文18行276字,腹和圈足分别饰凤纹和兽体卷曲纹,雷纹填地,圈足有折边。铭文前段颂扬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共(恭)七代周王的功绩,后段记叙微氏家族高祖、烈祖、乙祖、亚祖、文考和做本盘者自身六代的事迹。        墙盘所记述的周王政绩与司马迁的《史记·周本纪》中的内容非常吻合,关于微氏家族发展史部分的内容则并不曾见于已知的文献,填补了西周国史微子家族的一段空白,属于重要的历史资料。

盘铭书体工整秀丽,文字精练简要,许多语句用韵,既是学术价值极高的史料,也是古典文学的佳作。

史墙盘的另一个重要的意义,在于对西周初期周公是否摄政称王的问题提供了依据。铭文颂扬诸王功烈,并不及周公,或可说明周公并未称王,也没有独立纪年,所谓的周公摄政七年应计算在成王王年之内。

史墙盘是学者公认的西周中期恭王时期的标准器。

五、豳(bīn)公盨(xǔ)

豳(bīn)公盨(xǔ)高11.8厘米,口径24.8厘米,重2.5千克,椭方形,直口,圈足,腹微鼓,兽首双耳,耳圈内似原衔有圆环,今已失,圈足正中有尖扩弧形缺,盨盖缺失,内底铭文10行98字。

器口沿饰分尾鸟纹,器腹饰瓦沟纹。它是2002年春天由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专家在海外文物市场上偶然发现的,现已入藏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对商周思想史的研究向来因文献不足而难于探赜,西周豳(bīn)公盨(xǔ)的发现则使这一问题的解决成为可能。盨(xǔ)铭系统阐释了西周社会以孝与信为核心内涵的道德观念,并以此为人们崇尚的行为准则。

这使我们认识到,西周金文中普遍出现的“克慎厥德”、“秉明德”之类的内容并非时人无关痛痒的闲辞,而真正体现了当时人们的行为追求与社会风尚,这不仅对于客观地认识西周社会十分重要,而且这种自周初开启的崇尚“文王正德”(大盂鼎)的风气,为后世儒家道德思想渊源的追溯奠定了基础。

豳(bīn)公盨的发现为我们重审先秦古史观的演变提供了新的思考。

六、西周宗周钟

商代钟形乐器大多数是口部朝上,钟体用长柄支起后再敲奏;西周开始,渐渐改为钟口朝下,钟柄加环悬挂而奏,成为惯见的“甬钟”形式。宗周钟便是甬钟的代表。宗周钟外形上最大的特征,是钟身两面共装饰36枚高突的长形乳丁纹,极尽华丽醒目。此钟音质浑厚宏亮,有宗庙庄严气概。

宗周钟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是现存西周甬钟中最大的1件,有铭文122字。         此钟乃周厉王自作器,是周厉王的标准器,对于铜器断代和认识周厉王的武功有重要意义。

七、师臼(jiù)簋(guǐ)

原器已佚。《宣和博古图》有著录。有两耳下有方座,器腹和方座饰分尾大鸟纹,圈足饰波浪纹,器内有铭文11行10字。          郭沫若通过对该簋(guǐ)的考释认为,该簋(guǐ)以及同见元年师兑簋(guǐ)、三年师兑簋(guǐ)、师簋(guǐ)等器中的伯和父(师和父)即共伯和,从而证实西周晚期的共和行政。就是古本《竹书纪年》所记共伯和干王位,而非《史记周本纪》所云周公、召公共同执政。对认识传世文献的分歧有重要意义。

八、逑(qiú)盘

逑(qiú)盘是西周晚期青铜器,通高20.4厘米、口径53.6厘米。2003年眉县杨家村出土,宝鸡青铜博物院藏。现在被列入禁止出口展览文物,号称中国第一盘。

该盘从文王历数至厉王十一位王名与及排序,与《史记周本纪》吻合无间。铭文证明汉代以来关于西周诸王的记载都是可信的。        此外,逑(qiú)盘铭文记述单氏八代任于周室,辅弼自文王至宣王的十二位周王,其中并不见周公摄政与共和行政独立纪年,故知时人应以周公摄政并入成王纪年,共和行政并入厉王纪年,此于礼制实为必然。

且铭文独于宣王在位而称“天子”,其他先王自文王以至厉王皆缀谥相称,其例与墙盘以恭王在世而称“天子”,其他先王凡文王至穆王皆称谥的情况相同。这种统而划一的先王称谓,使得“王”前一字不可能或可解为生号,或又同时解为死谥,而宜一并视为谥称,故知谥法之起远在周初,而并不如王国维旧论始于恭懿以后。

此准则关系到一批西周铜器的断代问题,如传统认为武王标准器的利簋铭见“武王”之谥,便应视之作于成王初年为宜。这些都为西周年代学中一些重要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启示。

宣扬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明理念,爱国爱民热爱和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树立正知正见!

weinxin
我的微信
我的微信
微信扫一扫
admin
  • 本文由 发表于 19 12 月, 2022 09:25:2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buddhayishu.com/11858.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