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文章源自艺术荟萃——中华传统文化-https://buddhayishu.com/11800.html
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文章源自艺术荟萃——中华传统文化-https://buddhayishu.com/11800.html
“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 揖让 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文章源自艺术荟萃——中华传统文化-https://buddhayishu.com/11800.html
长揖:这是古代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文章源自艺术荟萃——中华传统文化-https://buddhayishu.com/11800.html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文章源自艺术荟萃——中华传统文化-https://buddhayishu.com/11800.html
拜:古代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古之拜,只是拱手弯腰而已,两手在胸前合抱,头向前俯,额触双手,如同揖。后来亦指将屈膝顿首、两手着地或叩头及地称为“拜”。文章源自艺术荟萃——中华传统文化-https://buddhayishu.com/11800.html
拜手: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行礼时,跪下,两手拱合到地,头靠在手上。《周礼》中作“空首”;也作“拜首”。文章源自艺术荟萃——中华传统文化-https://buddhayishu.com/11800.html
再拜:拜两次为再拜,表示礼节之隆重。过去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文章源自艺术荟萃——中华传统文化-https://buddhayishu.com/11800.html
顿首:跪而头叩地为顿首。“顿”是稍停的意思。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文章源自艺术荟萃——中华传统文化-https://buddhayishu.com/11800.html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跪而头触地作较长时间停留为稽首。“稽”是停留拖延的意思。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手在膝前,头在手后。头在地必须停留一段时间。稽首是最重的礼节,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文章源自艺术荟萃——中华传统文化-https://buddhayishu.com/11800.html
冠礼 古代表示男子已届成年的一种礼节仪式。《礼记》上说男子二十岁加冠。“冠”即“加冠”,届时将筮日筮宾,行冠礼,以示隆重。
笄礼 古代贵族女子表示已届成年的一种礼节仪式。贵族女子15岁行笄礼,结发加笄(笄为发髻上插的簪子),取字,并可许嫁。古书说的“及笄”、“笄年”、“字人”皆指女子以成年许嫁。将近成年者则称“未字”、“待字”等。
筮日 古人举行礼仪选择吉日的占卜方式。用蓍草占卦为筮,用龟壳占卦为卜。
筮宾 古人举行礼仪选择合适主事人的一种占卜方式。
聘礼 先秦列国诸侯相互聘问所遵循的礼仪。其主要仪节是郊劳(主国要员都郊迎来使)、聘享(在宗庙内的迎祭仪式)、私觌、飨宾(宴请来使)、馆宾、赠贿(使者临行,主国赠礼品)。后虽变化各异,但亦基本沿用,多用于外交。
六礼 古代婚姻礼仪,即六道手续,称为“六礼”。据《仪礼.士昏礼》载,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男家以聘礼送给女家)、请期(男家备礼告女家以商定期)、亲迎。
九宾 亦称“九宾之礼”,为古代宾礼中最隆重的礼仪,主国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延迎上殿。《廉颇蔺相如列传》:“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
三拜 古代拜制沿革复杂。一般地说,长跪、弯腰、垂首至地为“拜”。拜时头低垂触地,并略作停留,称为“稽首”,或称“叩首”,俗称“磕头”。古时常礼为两拜稽首,称为“再拜”。有时以示尊重或诚意,则变常礼为三拜稽首,称为“三拜”。
九拜 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丧礼 古称“凶礼”,安葬死者前后的殓殡奠馔和拜踊哭泣的礼节。
酹 古代祭奠或设誓的一种仪式。作法是把酒洒在地上。
跪坐 前据后恭古汉族是佩剑的,佩剑的士要时刻保持警戒状态。所以坐下来前,先单独弯曲左腿,因为剑在左面,突然拔剑的时候,不会划到左腿,成单腿跪姿态,随后再弯曲右腿,下膝盖距离一拳宽度,双手握拳,低在腰部。站起来的时候,反之,先起右腿,便于拔剑,再起左腿。这个是武人的坐法。文人的坐法是先弯腰,成鞠躬姿态,身体重心降低,随后,双膝盖着地,坐后和女子一样,是双膝盖并拢,双手平压在前面。另外,平日起居,可以用前一种,但是祭祀,跪拜,必须用后一种。
家祭 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朝仪 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按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孤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南以西为上。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后世也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朝聘 古代宾礼之一。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
朝觐 古代宾礼之一。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
祖道 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汉书》载,西汉将领李广利率军队出击匈奴之前,“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荆轲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文中的“祖”就是“祖道”,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
斋戒 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戒”又称“散斋”,散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哀吊丧礼,以防“失正”、“散思”。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
虚左 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足见信陵君对侯生之尊敬。今人有“虚左以待”一语。
再拜 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膜拜 古代的拜礼。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今人多用“顶礼膜拜”形容对某人崇拜得五体投地。
折腰 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晋书·陶潜传》载:陶渊明曾为彭泽县令,州郡派督邮巡视至县,县吏劝陶束带迎见,他感叹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后来引申为倾倒、崇拜,如毛泽东《沁园春·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宣扬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明理念,爱国爱民热爱和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树立正知正见!
评论